产业兴旺为佃坝镇村民致富撑起一方天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近年来,昌吉市佃坝镇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提升传统产业,挖掘新兴产业,做大做强“菜蓝子”“苗圃子”“鱼苗子”“桃园子”,涌现了一批致富带头人,引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了乡村生活富裕。
崔新军:“菜篮子”里淘金
在佃坝镇土梁村二区,56岁的村民崔新军可是“名人”,周边村子里,都知道他有一手种温棚和管理留树保鲜葡萄的“绝活”。
7月10日,记者来到崔新军的大棚时,一股热浪扑面而来,走进棚内,摆满了刚采摘下来的红澄澄的西红柿。
“你要多少?啥时来取?”崔新军正忙着接听一位客户的电话。
2014年,有着30多年种植经验的崔新军将4亩地建成了4个大棚,2座种植常规蔬菜,2座用于种植留树保鲜葡萄。
“可别小看这4座大棚,我一年的收入都指望着它们哩!”慈眉善目、朴实可亲的崔新军笑呵呵地说。
崔新军引进了红提、摩尔多瓦两个葡萄品种,采取有机种植模式,只上羊粪,实行葡萄反季销售,葡萄挂果留树保鲜到春节,室外大雪纷飞室内葡萄鲜美。保鲜葡萄每年都销往北京、上海等地,仅此一项,每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
说到蔬菜,这几天,正是老崔最忙碌的时候,每天他的手机响个不停。因为大家都知道他种的蔬菜绿色有机,不上化肥,且个大饱满。
“今年就6月份,我种的黄瓜、西红柿、辣椒2个棚采摘了1.6吨,仅此一项纯收入就在3万元左右。”
行走在二区,管理设施农业的农户中流传着一句话:一亩园胜过10亩田。佃坝镇是昌吉市最早发展设施农业的乡镇。借助优越的地理优势,自1993年至今,全镇已建成现代化温室大棚846座,每年向市场提供蔬菜7000吨,实现销售收入达1400万元。
勤劳的农民通过科学种植、悉心培育、精心管理,夏季销售反季蔬菜,打时间差;冬季进行种苗培育,实现了一年四季不失闲,用辛勤的汗水鼓起了腰包。
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在佃坝镇也能买到鹌鹑蛋,且昌吉市场约80%的鹌鹑均来自这里。一到佃坝镇二畦村六区,就听村民说了这么件新鲜事。
走进位于六区东南角的仇晓峰家时,他正在忙着伺弄“小家伙们”。
个头不高、身材消瘦的仇晓峰以前在企业上班,后来瞅准了养鹌鹑这个投资小、周期快的行当后,和爱人一起养起了鹌鹑。
从2013年至今,他的家庭养殖厂房现已发展到了1000多平方米,并配套建成了化粪池、干洗分离机等相应的环保设施。目前,他的养殖规模达到了6万多只,每天产蛋在400多公斤,两项加起来,月收入在1万元左右。
“我们用村上的玉米、豆粕两种物料加油渣等为饲料,保证了鹌鹑的质量和下的蛋的纯度,投放市场后,受到了市民的青睐,效益一直比较好。”仇晓峰说。
“乳鸽的体温调节能力和抗病能力都很弱,是鸽子一生中最危险的时期……”7月9日,在昌吉市佃坝镇佃坝村,49岁的卢洪刚仔细观察着乳鸽的生长情况。
卢洪刚是佃坝村村民,2014年秋,卢洪刚在与好友一起到餐厅吃饭时注意到一道名为“烤乳鸽”的菜品,与餐厅老板攀谈后他了解到,烤乳鸽所用的肉鸽养殖前景较好,但养殖前一定要做好“功课”。“‘烤乳鸽’味道好,肉鸽的市场需求也较大,于是我就想,如果我养殖一些肉鸽,也许能改善自己的生活。”卢洪刚说。
2015年,卢洪刚开始着手考察肉鸽养殖。“家里人一开始不同意我养鸽子,因为那几年做建材生意一年也有10万多元的收入,可我还是想养鸽子。”卢洪刚说,他先后去了库尔勒、克拉玛依、吐鲁番、石河子,甚至去了甘肃,学习养殖经验,考察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情况。
2016年8月,卢洪刚从山东购买了400羽种鸽。第二年,他又花4万多元引进了1000羽种鸽,尝试着自己育苗。没想到,新引进的种鸽十几天后便开始发病,没多久就死了一半。卢洪刚没有放弃,他前往乌鲁木齐咨询专家,找到了肉鸽发病的原因。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多来,卢洪刚在学习养殖技术的同时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凭着耐心与认真,再加上科学的管理和培育,他养殖的肉鸽从最初的400羽增加到了现在的3000羽。
“鸽子的营养价值比较高,一羽300克左右的乳鸽能卖到18元,再重一些的能卖到20多元。目前仅乌鲁木齐的订单就已经超出了我的供应能力,昌吉市等其他地方的需求现在根本供应不上,这也让我有了更足的冲劲。”卢洪刚说。
卢洪刚告诉记者,从今年年初到6月的纯收入已有8万元左右。“几个月前我和村里的几个村民商量共同发展肉鸽养殖,一个人富裕那不叫富,大家一同富了才是真的富。”了解到他的想法后,昌吉市纪委驻佃坝村工作队主动帮他宣传,并邀请有养鸽意向的村民到他家观摩学习,探讨致富的路子。
眼下,卢洪刚的养鸽之路越走越宽,他希望有更多村民通过养殖肉鸽富裕起来。
引进“鱼苗子”富四方
走进位于佃坝镇二畦村三区,2013年落户该村的新疆沙海渔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热带观赏鱼养殖基地热浪滚滚,各类观赏鱼在缸内自由嬉戏。
公司经理石昕正在与客户对接一批鱼苗的发货地。
2013年,沙海渔业责任公司经过多方考察,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将160亩荒地,投资2亿元,建成3个10600平方米的养殖车间。
公司定位着力发展高效渔业、生态渔业,助推渔业走向标准化、品牌化和特色化。该基地从事热、温带淡水观赏鱼及食用鱼养殖技术推广,水产养殖设施投资建设,亲种引进,繁殖育苗,育成境内批发、零售,同时,作为全疆唯一一家具有进出口水生动物资质的企业,不断扩展出口业务,积极争取中亚优质水产品对疆内的进口。目前,该基地观赏鱼养殖品种达24个,食用鱼养殖品种4个,年产各类观赏鱼苗350万尾,中高端食用鱼70吨。其中,多数自产观赏鱼占据疆内观赏鱼批发市场份额的80%以上。公司已实现对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和乌兹别克斯坦中亚在内的四国出口观赏鱼苗。
“我们目前转移当地富余劳动力,仅这几年,就转换富余劳动力30多人,这些农民现分布在公司养殖、后勤、炊事等各个岗位。今后,我们还将助力富余劳动力转移,让更多村民过上幸福生活!”石昕说。
让好桃子走上更多人餐桌
对于36岁的赵中山来说,种一园好桃子,让更多人都吃上放心安全的桃子,是这个有着5年从军生涯的“桃农”的理想。
2015年赵中山放下了手中建筑生意,改行承包了136亩地的桃园。他将136亩地分成两块:100亩做桃园,36亩做蔬菜认证采摘。
赵中山果园目前有黄油桃、早熟蟠桃、黄水蜜桃等7个品种,4300棵桃树。他雇用当地园艺场的退休工人对桃园进行管理,并且采用牛皮纸蒙果防虫等先进技术进行培育,结出的桃子个大且甜,吸引了不少游客和周边市民来此采摘。
“今年是桃子挂果的第一年,粗略估算了一下,亩产应该在1吨以上。如果今年收益好,我将吸收周边村民在家门口打工,帮助他们拓宽致富渠道。”赵中山说。
养蚕业带动一方村民致富
7月10日下午,来到位于佃坝镇西沟村的养蚕基地时,穿戴工作服的工人们正在为年龄不等的蚕宝宝们消毒。
作为新兴产业,新疆神天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今年才落地佃坝镇。据西沟村一区区长魏生广介绍,目前,养蚕基地共喂养大蚕80多盘,小蚕400多盘,采取农户+合作社的模式,现有12名农户进基地的打工,促进了村民增收致富。
新疆神天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庄银潮为记者描述了未来发展路径:将不断扩大种养殖规模,并与昌粮集团合作,准备建设占地150亩的文化馆、加工厂、蚕丝被厂、饲料加工厂,延伸产业链,促进深加工,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
如今,在佃坝镇5个大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各种“企业+农户”、合作社如春笋般崭露头角,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撑起了产业兴旺的一方晴空。乡村由内到外、由表及里越来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