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起基层千层浪
——记昌吉州党委编办、昌吉国家高新区住榆树沟镇榆树沟村工作组
住村200多天,昌吉州党委编办、高新区住昌吉市榆树沟镇榆树沟村工作组争取各类项目资金3200多万元、协调解决子女入学、就医、就业、饮水安全、交通出行等民生实事30多件,十余名工作组成员铆足了劲,想办法、找门路、搞活动、添活力,在基层发展激起千层浪。
“孩子们终于能打球了”
昌吉市榆树沟村2组的村委会大院内,一块篮球场地,篮板已经斑驳,水泥地面也已坑洼不平,大片区域已被野草占据。适逢周末,几个孩子在上面拍打着篮球,玩得不亦乐乎。
站在院落里,榆树沟村2组负责人牛刚介绍,虽然是村委会的大院,但是已经年久失修,也就村里开会的时候这个院子能“热闹”一下,平时基本没人过来。看着打篮球的孩子,牛刚说,村里确实没有运动场地,孩子们每次到这个几近荒废的篮球场打球,都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安全。“孩子们玩得那么高兴,总不能把他们赶走吧?”
榆树沟村共有村民1677人,分为两个组,其中1组为搬迁新村,基础设施比较健全,2组相对薄弱一些。住村工作组在走访期间也注意到了2组的这一问题。不少村民也反映,希望可以整修一下村委会大院,让村民有个休闲娱乐的场地。这么多村民,却没有一个适合集体活动的空间。为此工作组专门开会研究,最终决定就从这件事下手。有村民听说后揶揄工作组:“光说没用,你们要是能把村委会院子修好,我掏钱请你们吃大餐!”
村民的一番话也刺激了组长张琴,“院子修好后不用你请客,我们工作组要是干不成这件事,我们就不走了。”经过实地测量和规划,整修费用大概需要20万左右。首要问题,也是最大的困难,钱从哪里来?
工作组成员了解到,榆树沟村在搬迁新村时曾经得到福建省援疆力量的帮助。于是,工作组“盯”上了福建省的援疆资金。了解情况后,昌吉市福建援疆指挥部总指挥杨昌文表示一定要再续“闽昌情”,经过工作组的不懈努力,资金的问题解决了。
4月15日,村民大会上,当张琴告诉大家20万资金落实到位,专款已经打到村集体的账户上后,村民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欢呼声,原先质疑工作组的村民更是站起身来向工作组致谢。
“没想到存在这么多年的问题,住村工作组才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给解决掉了,我要代表村民谢谢他们,孩子们也终于能放心打球了。”
“我对生活有了希望”
去往开发区办理业务的途中,路边一群市政工人正忙着种植景观树,组长张琴一眼就看到了在人群中忙碌的古丽?沙莱姆。“家里最近怎么样?孩子们都好吧?穿得这么单冷不冷?”拉着她的手,张琴一阵嘘寒问暖。
今年30岁的古丽?沙莱姆只身一人带着两个孩子,2014年丈夫不幸遭遇车祸去世后,给家里留下了6万多元的债务,由于家里的8亩地前些年被丈夫承包了出去,自己的户口还留在阿克苏,使得她在当地找工作非常困难。
巨额的债务、年幼的孩子,残酷的现实让古丽?沙莱姆每天只能以泪洗面。靠着年迈的父母和村民的接济,古丽?沙莱姆生活得异常艰辛。
“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到头啊?”这是古丽?沙莱姆每天都要发出的哀叹,悲伤中带着绝望。
工作组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了古丽?沙莱姆的家庭困难,在深深地同情中大家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助她渡过难关!因为古丽?沙莱姆户口不在本地,很多用人单位将她拒之门外。为此,住村工作组发动村里的热心人为古丽?沙莱姆担保,并通过高新区住村工作组成员把古丽?沙莱姆安排到了一家市政公司,工作地点在榆树沟村毗邻的开发区,月薪3200元,距离家又近,这一切都让古丽?沙莱姆不敢相信。“我非常感谢工作组,是他们让我对生活有了希望,我也很珍惜这份工作,我会好好努力,我相信我的日子能越过越好。”说到这里,古丽?沙莱姆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拭掉古丽?沙莱姆脸上的泪水,张琴表示:“目前我们正在积极跟阿克苏那边沟通,争取尽早解决古丽?沙莱姆的户口问题。下一步,我们还要将她列为精准扶贫对象,由‘输血’变‘造血’,让她彻底摆脱贫困,早日步入小康。”
“满分100,我给他们打200分”
为了打造美丽乡村,张琴又通过多种途径从昌吉州林业局协调了3000多棵树苗,包括果树、花卉以及景观树等。
“按理来说,这些树苗都是要花钱的,我们村里没有多少钱,大家就想方设法为村里免费争取。能省一点是一点,还要脸皮厚一点,从别人那里能抠一点是一点。”说到这里,张琴被自己的“抠门”逗笑了。一边清点着数目,张琴一边嘱咐工作组成员,让他们一定要平均分配,保证每家都能领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住村工作组的辛勤付出,收获的是村民的信任。
周天的早上,阳光明媚,在村委会院子里的健身器材上,几位村民正悠闲地聊天。
“如果满分是100分,你们给工作组打多少分?”当记者提出这个问题时,几位村民纷纷表示必须打满分。
村民丁涛说到:“住村工作组来了后,村里的面貌变化很大,道路整洁了,环境优美了。尤其是张琴组长,自从住村后就忙着给村里跑项目,一直没有休息过,大家有目共睹,满分100分,我给他们打200分。”
“工作组主动跟老百姓交朋友,不是把人叫到办公室去了解情况,而是主动到村民家里。他们是来干实事的,村民都很满意,如果谁不满意,那可真的是良心坏了。” 村民马文新表示,“如果工作组能一直留下来,那么我们就更高兴了。”说到这里,大家都笑了。
“工作组真的不一样”
在榆树沟村1组的老村里,还有几十户村民没有搬迁到新村,地上一道道深深的车辙印记、空气中弥漫着家畜粪便的臭味,没有人愿意在这里多做停留。
2月份刚住村开展入户走访时,老村里的道路混杂着积雪的融水,工作组成员深一脚浅一脚的探路前进。指着眼前的一处土墙,张琴说,1组老村里很多村民家里都是土墙,开春后气温渐暖,积雪开始融化,土墙就变得很危险。“我们工作组分头行动,挨家挨户去查看情况,告诉村民注意安全,对存在隐患的地方进行了临时加固处理。”
每年开春,老村里都是一片狼藉,怎样才能不让泥泞挡住村民出门的路。“只有修路和搬迁,但是搬迁是个系统的大工程,我们当时决定先为村民修路再想办法搬迁。”
还是钱的问题。榆树沟村没有集体经济,村集体账目上的钱少得可怜,还是要想办法从“外援”那里争取资金。为此,张琴又找到了昌吉州交通局的大门上。经过详细调查勘测,昌吉州交通局的相关负责人给张琴提了个建议:如果修柏油路,成本比较高,老村将来要搬迁到新村,修好的路就面临荒废;而如果先临时修成石子路,让村民告别泥泞的日子,成本较低不说,将来搬走后也不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工作组和村委会商讨后,决定采用交通局的建议,目前15万专项资金也已到位。又一件让村民“刮目相看”的事情做成了。
工作组的干事能力和效率也让村支书周志清竖起了大拇指。周志清表示,以前村里开党支部会议,很多党员都不当回事,找各种理由请假。工作组住村后,大力开展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完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落实。“工作组为村里的党员建立了积分制度,对党员的日常表现进行打分,如果不达标就要进行组织谈话。现在村里党员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从强抓党员管理到基层党组织建设,从为民办实事到带领村民致富,工作组办的每一件事情村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为了建设村里的集体经济,工作组经过多方联络协调,帮助村民跟种子公司签订了2000多万元的合同。“村集体的账上没什么钱,我们以前干什么都难,但是住村工作组来了后,不但筹集资金为村民修房铺路,还为村里带来了合作项目,住村工作组真的不一样!” 周志清说。
虽然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题,但这并非长久之计,能够让这批“留守”村民也搬到新村,这是张琴的心愿,工作组想让它变成一个现实……
- 上一篇:驻田园的1000多个日夜
- 下一篇:庭州社区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