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桃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主要病害
1、桃细菌性穿孔病
(1)危害症状。叶片受害,初期在叶背产生多角形或不规则形水渍状小点,有时呈紫红色小点,甚至连片,扩大呈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紫褐色至褐色,进而病斑周围产生黄色圆圈,病斑干枯,病健交界处产生一圈裂纹,最后脱落形成穿孔,病重时叶片脱落。果实受害,从幼果期至成果期均可发病,幼果初期产生近圆形水渍状小斑点,进而发展成淡褐色、略凹形病斑,近成熟果发病初为暗紫色圆形病斑,扩展呈病斑略陷,淡褐色或紫色,严重时病斑连片,果实浅层组织坏死,严重影响果实品质。
(2)发病规律。病原细菌主要在枝条溃汤病斑上越冬,来年随气温升高开始活动,并从组织中溢出,通过水和昆虫传播,经叶片的气孔、枝条和果实的皮孔侵入危害,春季及夏初多雨潮湿是导致该病严重发生的主要原因,夏季多雨潮湿也可造成该病严重发生,树势衰弱,树体通风透光不好,生长郁蔽,可以加重此病发生,干旱高温的夏季发展迟缓。
(3)防治方法。加强田间管理,结合修剪彻底剪除病枝和枯死枝,集中烧毁,减少越冬病源。萌芽前,全园喷1次4~5°Bé石硫合剂。生长期喷30%绿得保胶悬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或75%达克宁650倍液,或70%农用链霉素2 500倍液防治。
2、桃疮痂病(黑心病)
(1)危害症状。主要为害果实,其次是叶片和枝梢。果实发病多集中在果实肩部,病斑初为暗褐色圆形小点,后呈黑色斑点,严重将病斑聚合成片,导致病斑龟裂,成疮痂状。叶片受害,叶背呈现出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灰绿色病斑,后转为紫红色或暗色,最后病部干枯脱落而形成穿孔。
(2)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枝梢病组织内越冬,来年春季病部溢出菌浓,经风雨传播,病菌从气孔、皮孔侵入,病菌活动的最适温度为25~30℃,一般在5月上中旬展叶后即可发病,其发病率最高在7~8月份,该病原菌潜育期较长,新梢及叶片上为25~45d,果实上为47~70d,该病一般在中晚熟品种上发生较重,早熟品种很少发生。该病发生轻重与幼果期的湿度密切相关,多雨潮湿年份发生较重,果园低湿,树体生长郁蔽,通风透光不良,均可加重发生。
(3)防治方法。剪除病枝、枯枝,集中烧毁或深埋;萌芽前喷4~5°Bé石硫合剂;生长期可用50%多菌灵500~600倍液,或30%绿得保胶悬剂5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1 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喷雾防治。
3、桃流胶病
(1)危害症状。发生初期出现以皮孔为中心的稍隆起的小疮斑,以后逐渐扩大隆起,导致病枝外观呈浮肿状,遇到水和温度过高时,疮斑吸水膨胀,皮层裂开,流出胶液,严重时叶片变黄,植株逐渐枯死。
(2)发病规律。病菌一般在5月份开始侵入,到10月上旬停止活动,进入越冬期。主要通过皮孔侵入伤口及新梢,也是入侵的主要途径,温暖潮湿的天气有利于发病,如果相对湿度较高,也可侵染未受伤树皮,雨水是病菌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另外,除上述的病原菌侵染造成的流胶外,虫害也可导致流胶,其他机械伤、冻害和日灼等,均可导致流胶。
(3)防治方法。加强土、肥、水管理,增强树势,合理修剪,减少伤口;做好越冬保护,防止枝干受冻和高温日灼,采用早春树干涂白。萌芽前,削掉病部组织,用5°Bé的石硫合剂或402杀菌素100倍液,对伤口消毒,再用石蜡涂抹保护;萌芽后,开始喷甲基托布津1 500倍液或50%多菌灵1 000倍液,每15d喷1次,连喷3~4次,交替使用,可防治或减轻流胶病。(来源:世纪农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