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桃种植中常见的虫害及防治
2018-03-16 10:39:37
来源:昌吉市人民政府
主要虫害:
1、桃蛀螟
(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2mm,展翅22~25mm,橙黄色,前翅有黑色斑点20余个,后翅有10余个。卵椭圆形,初期为乳白色,孵化前变为黑色,卵期6~8d。幼虫体长22mm,头颈暗褐色,背部淡红色,身体各节有淡褐色斑点较大,幼虫期15~20d。蛹长13mm左右,褐色腹部末端有卷曲刺6个,蛹期8d左右。
(2)危害症状:桃蛀螟幼虫蛀果,卵产于两果之间或果叶连接处,孵化后,幼虫从果实肩部或两果连接处蛀入果实,一果可蛀1~2条幼虫,严重可达8~9条,幼虫有转果蛀食的习性,被危害的果实蛀孔分泌黄褐色透明胶汁,并排泄粪便在蛀孔周围。
(3)发生规律:该虫在石河子地区一般1年可发生2~3代,以成熟的幼虫在土壤、杂草、枝干树皮缝隙内越冬,次年5月中旬化蛹,6月羽化成虫,此后,7月上旬、8月下旬至9月下旬各发生1次,第1代幼虫主要为害新梢,第2代主要为害中熟品种果实。
(4)防治方法:利用糖醋液诱杀成虫(糖醋液的配制:水1份,糖1份,醋0.8份)。摘除虫果拾净落果,消灭园内幼虫。化学防治掌握在第1、第2代成虫产卵高峰期,喷施50%杀螟松乳剂1 000倍液,或20%杀铃脒2 000~2 500倍液防治。
2、梨小食心虫
(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6mm,暗褐色前缘有10个白色短斜纹,翅上密布白色鳞片,卵扁圆形,乳白色半透明,卵孵化前1~2d出现黑点。幼虫体长10mm左右,前胸背部为褐色,体色桃红,幼虫期13~17d,蛹长约7mm,黄褐色,有光泽,尾端有7~8根尾刺。
(2)危害症状:主要为害新梢,从新梢未木质化的顶部蛀入,向下部蛀食,梢外部有胶汁及粪便排出,嫩梢顶部枯萎,当蛀到梢木质部时,即从中退出,转移到另一新梢危害,果实被害时,幼虫直接蛀入果梗处,在周围串食,排粪便于其中,形成“豆沙馅”
(3)发病规律:梨小食心虫,新疆北疆地区1年发生3~4代,以老熟幼虫在翘皮下,树干基部土缝里结茧越冬,越冬幼虫一般在4月开始孵化,4月下旬、5月上旬羽化为成虫,在新梢上部的叶背面产卵,1只雌虫可产卵20~50粒,卵孵化出幼虫,蛀入新梢危害,幼虫期13~17d,第2代成虫出现在6月下旬,第3代成虫出现在7月下旬,第4代成虫出现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7月以后有世代重叠现象,即卵、蛹、成虫可在同期出现,在北疆地区9月开始越冬,该虫一般在雨水多的年份产卵多,危害重,干旱年份轻。
(4)防治方法:剪除虫梢,摘除虫条,当顶梢1~2片叶出现凋萎时,及时剪除,对已被蛀食的果实及时摘除,并集中处理,消灭其幼虫;糖醋液诱杀,在果园摆放糖醋瓶(碗)(大树3个/棵,中等树2个/棵,幼树1个/棵),经常添加糖浆,每天打捞虫体;也可用性诱剂诱杀,在果园悬挂梨小性诱剂芯片(以悬挂30~45个/hm2为宜),悬挂高度为1.5m左右,性诱剂芯片离水面1~2cm为宜,可全年摆放,1个月更换1次,及时补水,及时打捞虫体。从5月上旬开始认真调查,当卵果率达到1%时,即喷施50%杀螟松乳剂800~1 000倍液,或10%韩乐宝乳油2 000~2 500倍液,或灭铃脒3号800~1 000倍液,或50%马拉松乳剂500倍液防治。
3、桃小食心虫
(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5~8mm,展翅13~18mm,全体灰褐色。卵椭圆形,淡红色。幼虫体长13~15mm,全身桃红色,腹部尾端无臀节。蛹体长6~8mm,黄褐色,越冬茧扁圆形,夏茧纺锤形。
(2)危害症状:幼虫孵化后,一般从果实胴部啃咬果皮,然后蛀入果肉内,在皮下串食果肉,使果实变质腐烂,不能食用,幼虫成熟后,咬孔外出,落入土中结茧越冬。
(3)发病规律:该虫1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冠下及储果场地下5~10cm土壤中结茧越冬,第2年6月上旬幼虫从越冬茧中钻出,经10余天化蛹,羽化为成虫,产卵于果实的萼凹内或叶基部,1个果上一般产卵20粒左右,卵期7d左右,幼虫孵化后,蛀入果实,幼虫在果肉内蛀食20d左右即脱出果外,第1代卵盛期7月上、中旬,第2代卵盛期在8月上、中旬,9月脱果幼虫越冬。
(4)防治方法:在每代成虫羽化和产卵盛期,当桃小食心虫卵果率达到0.5%~1.5%时,喷施10%韩乐宝乳油2 000~2 500倍液,或50%氟铃脒800~1 000倍液抑制第1、第2代幼虫危害。6月份以后,一定要掌握在桃小食心虫未蛀入果实之前防治,才能收到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