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阿同汗》首映式侧记 (组图)
让这颗金子般的心照亮整个中国
——电影《阿同汗》首映式侧记
图为首映式现场,许多观众被电影情节所感动。陶维明 摄
图为王桂珍与影片主演岳红合影。 记者 牛国华 摄
7月26日上午,昌吉友好国际影城巨幕厅内,由州党委宣传部、呼图壁县委、新疆盛世嘉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拍摄,由天山电影制片厂、峨眉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联合制作的昌吉州首部本土主旋律电影《阿同汗》举行首映仪式。
这是一部怎样的电影?现场首映的观影场面便是最真实的反映。
可容纳380人的观影大厅内座无虚席,一些人甚至坐在台阶上看完了整部电影。随着温情的片尾曲响起,观影的人们却仍在擦拭着着眼泪。当电影主角“阿同汗”的原型人物——“全国学雷锋标兵”、“孝老敬亲模范”、呼图壁县“阿同汗”爱心服务队队长、78岁的王桂珍老人起身离场时,观众们再一次发出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望着这位三十多年如一日、不论自己如何吃苦受罪都要向身边各族困难群众伸出援手不图回报的老人,人们的目光里流露出深深的敬爱。
这不仅是一场电影首映,更像是一场放大版的“感动中国”,所有观影人的灵魂都正在得到润物细无声般的净化与震撼。
一部“戳人泪点”的写实题材影片:
一颗金子般的心 一个真实的故事
“看见比我苦的人,我的头就转不过去。”在影片中,面对不理解她的人,“阿同汗”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话。这是她的初心,三十多年来从未改变。
“阿同汗”是曾经受到王桂珍多年帮助的维吾尔族群众送给她的名字,意为“金子般的心”,电影正是以王桂珍为原型,从凡人善举、点滴小事切入,生动刻画了王桂珍“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坚守三十多年的志愿服务精神,不图回报、只为让别人过上好日子的真实感人故事。
这是一部不经意间总会让人眼眶湿润、泪流满面的影片,其中刻画的“阿同汗”,既是一个高于平凡人、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道德模范:在物质生活上,她是一个穷人,整天在路边和垃圾箱捡拾空瓶子、废纸板,在别人家里干家政,住在老旧楼房里,用着别人淘汰下来的旧家具,吃顿肉都舍不得;在精神世界,她却是如此富有,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只要看到困难群众,不论什么民族,她都会用自己省吃俭用、卖废品赚来的钱救助他们,或者从点滴生活中照顾他们、鼓励他们,尽自己所能照亮他们的未来,而且从不求回报。
她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平凡人:她的家人曾经不理解她,整天把心思用在别人身上,却对自己家的困难情况关心不多,埋怨、指责、甚至离她而去,她身边的一些街坊曾经笑话她“提着要饭的盒子学雷锋”,嫌弃她到处捡垃圾的穷酸生活。面对他人的不理解,她也会伤心难过,却从未动摇过帮助别人渡过难关的初心。最终,她那颗金子般的心不仅彻底融化了家人和不理解她的人心中的冰山,也打动了很多人,使他们纷纷成为了与她并肩携手走上爱心之路的热心人。
唯有真实的力量最能够打动人心。观看首映的州财政局干部宁瑞琪告诉记者:“电影《阿同汗》每一处细节都非常真实,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点滴生活,我们身边确实有很多有大大小小困难的人,我们也可以接触到,但是能像‘阿同汗’老人这样一辈子坚持帮助别人的真的不多。电影中没有那么多大悲大喜的情景,倒像是娓娓道来的平实讲述,正是这种真实感深深触动了我们的心灵。我想我一定会把这部影片推荐给身边的人一起看。”
而同是道德模范人物的苏玉琴也认为,影片记录的就是爱心人士最真实的生活。“我在做公益之前也曾经不被家人理解,后来潜移默化中也渐渐感染了很多人,我丈夫去世前还鼓励我坚持做下去,所以我更加下定决心,要把公益做下去,相信这种精神力量一定会影响到更多人。”
好故事胜在用心打磨,于细节间触动人心。对此,呼图壁县外宣办干部许文玲评价说:“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场景,比如为了资助患癌症的维吾尔族小伙子,‘阿同汗’不仅把家里仅有的2000元全都拿出来,还四处借钱。还有她把重重的废旧品背着走到废品站卖完后,高兴地说,废品站老板人真好,给她多算了五块钱,这下子给困难户的一把菜就有了。以及下大雨了她冒雨帮邻居收衣服等等,这些细微的情节让‘阿同汗’更立体了,活灵活现,也让我们感到,要像‘阿同汗’一样,从这种细节处留心,一样可以做善事。”
一部正能量充沛的灵魂影片:
积善成德 润物细无声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新疆盛世嘉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电影《阿同汗》制片人赵桐向记者介绍说,“我们从王桂珍老人身上,看到的正是这样的精神。在我们前期做选题时,就连续多天深入王桂珍老人身边,详细了解他们的公益活动,几乎当地人都认识她,见面都会高兴地跟她打招呼,去她帮助的人家里,每个人都跟见了特别亲的人一样,又是拉手又是拥抱。那种氛围一次次让我们深受感染,让我们看到了王桂珍老人对大家的影响力。正是这种不忘初心、持之以恒地做好事的力量让我们在众多爱心组织、爱心人物中选择了王桂珍老人,专门拍摄电影。我想这种感染力一定能打动更多人。”
饰演影片主角“阿同汗”的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国家一级演员岳红,她告诉记者,自己也是从心底被打动,才会选择饰演这一角色。“王桂珍老人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她做的事都是我们能够看到和能够做到的事,但是有几个人能像她一样坚持这么多年呢!而且她真的是无私奉献,她的儿女条件都并不太好,她自己也不富裕,但是她还是会通过辛苦卖废品、干劳务、举债等办法竭尽所能地帮助别人。在拍摄过程中,我们演的情景都是平常生活,但我却能在其中感受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心灵洗涤,在这其中,我也深受感召。”岳红说,“我想,在现在这样有一些浮躁、追求物质的社会氛围里,特别需要把王桂珍老人这种精神传播出去、传承下去,让大家静下心来感悟爱的力量,从点滴小事做起,把爱心传递下去,得到心灵真正的快乐。”
观看首映后,呼图壁县“阿同汗”爱心服务队副队长李洋告诉记者,尽管影片中的事情很多都是她了解和经历过的,但是看电影的时候还是抑制不住泪水,一次次被打动。“这也更加坚定了我要好好帮助王阿姨,把‘阿同汗’精神好好传承下去的决心。”她说。
观看了首映的昌吉日报社干部布尔兰在感动之余,也决心努力向榜样看齐,她说:“看完后,深深觉得,帮助别人,确实能够快乐自己,希望我能从小事开始做起,向王桂珍老人学习,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
同是道德模范的沙尼汗·艾塔木在观影过程中也多次落泪,她说:“看完后,我觉得我做得还不如王桂珍老人,还得更加用心,要向王桂珍老人学习,在促进各民族团结,帮扶各民族兄弟姐妹方面,付出更多爱心,只要我身体还行,就一定会坚持下去。”
观看了首映的昌吉州道路运输管理局干部常荫是一名共产党员,影片让她在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方面有了更深的认识。“影片最后的情节,‘阿同汗’虽然年龄大了,却仍然主动积极要求入党,而且她没入党前,就已经一直在做党员应该做的事,让我印象很深刻,我觉得我们广大党员应该带头践行王桂珍老人无私助人的精神,履行好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义务。”她说。
一部用心打造的精品影片:
倾力拍摄 倾情传播正能量
为了使电影《阿同汗》成为一部精品,导演杨琳、制片人赵桐、主演岳红以及整个摄制组在影片拍摄、制作过程中力求真实、细致。
为了更好地再现影片所需的年代景象,影片剧组工作人员根据剧本场景需求,在王桂珍老人生活的呼图壁县各地进行了多天的选景。在拍摄过程中,导演杨琳及主演岳红反复征求王桂珍老人和“阿同汗”爱心服务队相关人员的意见,力求真实展先故事原貌。
主演岳红曾两次获得金鸡奖影后桂冠,分别是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无论饰演什么角色,她都以演技细腻、感情丰富、表演真实一次又一次打动着观众,也被人们称为“老戏骨”。呼图壁县“阿同汗”爱心服务队副队长李洋评价她说:“岳红老师不愧是老戏骨,确实很用心地在演好王阿姨,为了把王阿姨演得像、演得真,她拍摄期间一有空就找王阿姨聊天,现在她们的关系就跟母女一样,而且演的过程中她也不怕吃苦,像背着那么重的废品,她都是自己真正在背。她确实在眼神、表情、动作等方面都很好地展现出了王阿姨乐于助人的形象。”
据赵桐介绍,此次拍摄电影《阿同汗》,整个摄制组人员都深有触动。“在拍摄中,很多人不自觉地都在抹泪,因为被阿同汗打动了,所以大家都非常辛勤地在忙碌,在细节工作方面也很认真,为的是要把这部片子拍好,成为一个精品。”赵桐说。
面对当前商业片冲击的大潮,主旋律电影如何占得一席之地?据赵桐介绍,电影《阿同汗》首映后将在全州、全疆、全国逐步进行推广,在疆外首站,正是援助昌吉州的福建省。后期将与新疆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进行协商合作,以将电影《阿同汗》更好地推广到全国甚至全世界。
赵桐表示,能真正深入灵魂深处的故事和一部用心制作的影片,相信观众自有选择。她说:“我们拍这部片子,一是为了传播‘阿同汗’的正能量,让她金子般的心能感召更多人积极做公益,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照亮更多人;二是把我们新疆民族团结的好故事和新疆人、新疆风光、新疆文化传播出去,把新疆推介出去。这两点是主要目的,其次才是去考虑经济效益。我想这也是我们践行‘阿同汗’精神的一个实际行动吧。”